• 降雨去哪儿了?
    中欧合作原创水文新模型

    降雨去哪儿了?中欧合作原创水文新模型   “降雨去哪儿了?中欧合作原创水文新 模型”该研究成果一经发布,受到了新华 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报》、澎湃新闻、 《新民晚报》、看看新闻网、《上海科技报》、 《劳动报》等诸多媒体的关注,并被学习强 国转载。  “滚滚长江东逝水”,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在自然科学中,有一门学科名为水文学,研究自然界水 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等现象。  一个好的水文模型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最近,华东师 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研人员联合荷兰、英国、德国等科学 家,在水文降雨径流模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创性地提 出了新的地形驱动水文模型 HSC ( HAND-based Storage Capacity curve)。  和以往模型相比,这个模型的厉害之处在于不需要大 量的实测数据修正,可以应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无资料 地区。  其奥秘是什么呢?  水文的精确预报,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水循环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然而,降雨径流的流域面积十分广大,往往有 成千上万平方公里,且具有时间、空间的强异质性,分布上 不均匀又极其复杂。  水文过程还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气象气候因素,包 括降水量、降雨强度、温度、辐射等;下垫面因素包括地 形、土壤、地质、植被等。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水文准确预 报的难度。  另外,众多传统模型严重依赖实测的径流数据进行模 型参数的率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型在广大无资料地区 的应用。1970-1980 年代,集体涌现出了一批世界“名模” ( TOP MODEL),如中国河海大学教授赵人俊开发的新安 江模型、武汉大学教授夏军开发的水文时变增益非线性系 统模型( TVGM),瑞典气象水文研究所开发的 HBV 模型, 以及英国 Lancaster大学 Keith Beven 教授的 TOPMODEL, 但这些世界“名模”在无资料区的应用中也很受限制。  此后几十年,水文模型领域一直较少有突破性进展。  历时6 年,包括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高红凯 (文章第一作者)在内的国际科研团队(中、荷、英、德)刻苦 攻关,尝试了数十种新的模型结构和算法,跳出以往相关研 究惯用的牛顿物理学视角,原创性地从生态水文视角提出 了新的地形驱动水文模型 HSC。相关论文在水文学一区 Top 期刊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ESS)发表。这是科学界首次将生态学根系深度空间分布与水文学的产流过 程进行直接联系的理论和应用创新。  长久以来,地形只被用来驱动水流从高到低运动,但越来越 多的研究发现地形是综合反映地理综合体(水土气生)的指标。  HSC 模型即基于新的地形指数,通过简单而具有大样本生态 观测数据支持的假设,建立了以地形为基础的土壤含水量和变源 产流面积间的非线性关系。  该模型在英国、美国300 多个具有不同气候、植被、土壤、地 形的流域,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进行了严格验证。同时,通过与经 典的流域水文模型 HBV 和 TOPMODEL 对比,发现新模型不仅 无需率定产流参数,还可以模拟变源产流面积的空间和时序变 化,而且在模拟效果上比传统模型有明显改进。  该模型不仅在生态水文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实际应用中也有 广阔的前景。降雨径流计算得到的产流量与几乎所有水相关问题 都紧密相连,包括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水污染)、水浑 (泥沙)、水死(水生态)等。  新模型可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水污染 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等。由于新模型无需参数率定,因此可以应用 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无资料地区,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 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澎湃新闻)

  • 华东师大课题组揭示
    强激光里德堡态激发的普适机制

    华东师大课题组揭示 强激光里德堡态激发的普适机制   本报讯 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教授团队在超快激光诱导里德堡态激发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飞秒强激光与分子相互作用产生里德堡原子,并结合电子- 原子核关联能谱技术,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发是强激光诱导里德堡态产生的普适机制。研究结果于2019 年2 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柳暗花明:两年反复试验探索终得突破据研究团队成员介绍,这项研究成果从最开始实验数据获得到最终文章发表历时将近2 年。2017 年初,研究团队发现强激光场作用下产生的中性里德堡原子和带电的粒子一样可以被探测器探测到。然而,他们分析数据发现中性里德堡原子的原子核能谱出现了奇怪的尖锐峰结构,这与之前研究人员提出的常规的受挫隧穿图像的预测结果很不一样。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团队进行了非常多次的讨论和分析,不断提出新的物理解释,但又很快被自己否定。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不断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并测试不同的物理条件下里德堡态的激发过程,希望可以了解里德堡态激发背后真正普适的物理机制。在经历了数不胜数的实验以及反复讨论后,吴健教授团队最终发现,当把电子与原子核关联起来考虑时,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高激发的中性里德堡态原子之惑超快强激光作用下,原子或分子内的束缚电子将 从光场中吸收光子能量发生电离。根据激光强度的不 同,电子的超快电离可以理解为多光子电离或量子隧 穿机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在强激光场作用下,电 子有一定的概率不被电离而被囚禁在里德堡态,形成 稳定的中性里德堡原子分子。  中性里德堡原子分子具有诸多显著的特征,例如 巨大的轨道半径、极长的相干时间、较大的碰撞截面、 强电偶极矩以及高电极化率等。这些特性使得里德堡 原子分子在精密光谱与精密测量、量子非线性光学、非 平衡量子多体动力学、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等交叉研 究前沿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作为产生里德堡原子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强激光 诱导里德堡态激发在中性原子加速、近阈值谐波产生、低 能光电子谱结构产生以及多光子拉比振荡等强场物理现 象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应用。经过不断的科学探索,研究人 员提出强激光诱导里德堡态激发的物理机制与原子分子 电离机制类似,可以用多光子共振激发或受挫量子隧穿 图像来解释。多光子共振激发机制指出,电子吸收多个光 子能量后直接共振布居到里德堡轨道上,而受挫量子隧 穿图像指出部分隧穿电子由于从光场中获得的动能较 小,不足以克服原子核库伦势的束缚,从而在激光场消失 后有一定的概率会被原子核重新俘获,形成高激发的中 性里德堡态原子。  然而,自从强激光诱导里德堡态激发现象被发现以 来,强激光场作用下产生里德堡原子分子的物理机制一 直在多光子共振激发机制和受挫隧穿机制二者之间饱 受争议。其主要原因是,在过去的研究中,里德堡原子分 子激发过程中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关联效应一直被忽 略。  分子内电子- 核关联效应激发新通道氢气分子 ( H2)作为最简单的两电子中性分子系 统,在揭示分子基本动力学过程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 角色。基于此前发展的中性里德堡原子探测技术,吴健 教授团队提出利用紫外飞秒强激光脉冲与氢气分子相 互作用,开展强激光诱导里德堡态激发过程的实验探 索。通过符合探测光电离解离产生的离子 H+ 、中性里 德堡原子 H* 和自由电子,并结合电子- 原子核关联能 谱技术,实验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发为强激光诱导里德 堡态产生的普适机制。  利用电子- 核关联能量谱,强激光场作用下氢气分 子双电离通道和里德堡原子激发通道均可用三步过程 很好的描述。实验结果显示,里德堡态多光子共振激发 时的核间距要小于发生共振增强电离时的核间距。另 外,由于斯塔克位移效应的影响,发生里德堡态共振激 发处的核间距大小随着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变大。这一变 化将影响电子与解离原子核之间的分配比,从而引起里 德堡原子的能谱结构随光强的变化。当光强达到一定强 度时,氢气分子双电离通道和里德堡原子激发通道的解 离原子核能谱变得非常相似。  这一现象表明,多光子共振激发机制作为强激光 诱导里德堡态产生的普适机制,同样可以很好地解释 受挫隧穿电离理论的预测结果。该项研究揭示了分子 内电子- 核关联效应在里德堡原子产生的过程中的重 要性,极大深化了我们对强激光诱导里德堡态激发这 一基本物理行为的认识,为强场里德堡原子分子激发 的相干调控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张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