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四项成果获二○一八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期次:第1669期       查看:47

田阳教授(右)、包起帆教授(左)作为获奖代表接受颁奖 吕安琪/ 摄



  本报讯(记者吕安琪)5月15日上午,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共有4个科研团队获得奖励。
  华东师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田阳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同济大学共同完成的《氧化应激过程的分析新方法与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经济与管理学部包起帆教授团队牵头,联合上海秀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慧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融合北斗的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技术及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奖励大会上,第一完成人田阳教授、包起帆教授作为获奖代表,走上主席台接受颁奖。
  此外,华东师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少强教授团队完成的《高效率晶硅与砷化镓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周晓明教授团队完成的《大脑听觉皮层可塑性研究》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本次评选中获自然科学奖的项目,广泛涵盖了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物理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出现了众多具有国际引领性的科研成果,展示了上海在创新策源力方面的深厚实力。许多自然科学获奖项目还同时获得了大量专利成果,对国民经济、社会民生和科学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此,田阳深有感触,她认为从源头创新对于做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牵引研究的科学家们来说,是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创造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进行转化,能够为国民经济和GDP指数的发展提升带来增长机会。
  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田阳选择回国发展。归国初期一切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实验室只有38平方,启动经费5万元。很多年的时间里,田阳有70%-80%的实验无法在自己的实验室完成,做实验的脚步遍布上海甚至全国。然而对于化学学科的赤诚热爱,以及想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强烈愿望,使她从未对科研条件和环境有过抱怨。田阳认为先把能做的事情做好,珍惜每一个展现能力的机会,机遇和条件自然就会出现。
  田阳表示,我国当前在包括信息、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研究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是要让科学技术人员能够沉下心来专注科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导向的牵引。田阳表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真正遵从热爱这份事业的内心,发挥这份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想凭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以及刻苦精神,出现更多引领国际的科研成果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包起帆表示“百感交集”。自2011年华东师大组建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到现在已有8年的时间,包起帆带领团队在这片广阔而坚实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发明了基于互联网实现集装箱全球跟踪管理的方法和解决方案,领导ISO18186的制定,实现了我国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制定国际标准上零的突破,并通过切入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让北斗突破封堵进入国际视野,首次将北斗定位和通信技术及相关发明纳入了ISO/TS18625,打破了国际上定位即为GPS的垄断。
  面向未来,包起帆这样激励团队成员,“得奖的那一刻,也是该把过去成绩忘却的那一刻,眼前的看淡一点,将来的看重一点”。谈到科技创新工作,包起帆将之比喻为种树,要选好种子、精心培育,然后把树种得枝繁叶茂,直到结出硕大的果实。要有实实在在的、可应用的成果是包起帆作为应用科学领域领军者的执着追求。“这就要首先把科创选题这颗种子选好,对此我有三大标准,一是工作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广大群众渴望解决的问题,三是研究成果能有看得到、摸得着的效果和作用。”
  包起帆表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在过去5年里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这对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是激励和鼓励。当下严峻的国际形势背后是各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质性较量。本次上海科技奖励的诸多获奖成果就是紧紧围绕突破国外垄断、满足重大国家需求方面的,上海正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大步向前发展,科研人员要始终牢记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