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认识你

———书院生活篇探访

期次:第1638期       查看:86










  9 月10 日新生报道当天,当2017 级社会学类的张金茗踏入 宿舍楼,寻找寝室之际,她抬头望见寝室门上都贴有“到家啦”字 样的标签,上面细心的标出了四位同学的专业及姓名。就这样, 循着标签的指引,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寝室,“我觉得孟宪承书 院这样的新生报道指引太贴心了,不光我自己找寝室方便,如果 其他同学有事来找我,也省去了很多时间。”
  2017 级金融学类的卫育洁则向我们介绍了经管书院社 区———19 号楼1 楼学生空间。历时半年的设计与改造,书院社 区终于在本学期对外开放。为了打造“回家”的效果,其整体布局 注重柔和,如阳光咖啡吧采用了环绕式玻璃窗户的设计,让同学 们全方位感受阳光的温暖。各书院在设计上也有充分的考量,如 设置充电插头,自助饮水机等,处处可见人性化的细节。各个书 院的温馨环境无疑给新生们带来了许多惊喜。
  2017 级新闻传播类的刘思岐同学一眼就注意到大夏书院 社区的新装饰。“绿植蓬勃,书墨飘香”是她对大夏书院活动室的 第一印象。“我们在这里可以早读、可以看书,你看这里的楼道的 墙面都是同学手绘的,满满的设计感,真的给我一种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的感觉。”
  来自光华书院的2017 级数学系的侯雨彤同学则自豪地向 我们讲述了宿舍楼的改观,“你从楼梯上去,楼梯转角的墙壁上 都挂着对我们光华书院的介绍。底楼几层设有光华大学的校史、 校训、校徽的展板,较高的楼层则是对过去光华大学历任领导的 介绍。宿舍楼中随处一瞥就是历史的印记,可以算是非常特别 了。”
  那么学校设立书院制的初衷又是什么呢?对此,孟宪承书院 的辅导员沙炜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秉承‘专业学习,多元 交流’的理念,力求为学生构建起多元的学科背景,使学生通过 跨专业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研究,从而达到领域互补的目的。” 据了解,孟宪承书院对以往的模式作了调整,参考大文大理的学 科划分,按照“二加二”的模式划分寝室,即每间寝室有来自两个 不同专业的学生各两名。“我们从以往的实践中发现,不同专业 的同学上课时间不尽相同,导致生活作息有明显差异。此外,人 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判然有别,同学们容易 因自身学科视野所限,产生思维定式,交流方面存在困难,从而 激化寝室矛盾。这就是我们为何要采取二加二模式的主要原 因。”实施混寝制后寝室的管理上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 我们采访了10 号楼的宿舍管理员。管理员表示,“同学们都挺遵 守规矩的,没有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什么困难。我们也会继续用心 地为同学们创设一个美丽、整洁的宿舍环境。”
  对于混寝制度,同学们都有着直接的观感。2017 级数学系 的侯雨彤来自光华书院,据她阐述,自己和物理系的同学混住, 有时大家会互换教材、交流上课内容等,寝室里学习氛围十分浓 厚。“尽管室友们的生活作息有较大差异,但不论是上晚自习,还 是去图书馆,或是奔波于各种会议,只要一谈起高数、数分和线 代,大家好像又在一起了。”同为2017 级数学系的杨潇谦用“有 趣”一词来描述自己的寝室生活,“可以跟不同学科的同学探讨 这门课的奥妙,并向他阐述他们眼中不可思议的定理;不论是他 们还是我们,都能对其他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能在一起探 讨一些有趣的概念与悬而未解的猜想等。”2017 级新闻传播类 的李翔表示,“我的室友是中文系的,本身在专业课上我们就有 很多互补的可能,混寝制度让我能够拓宽视野,感受到中文的美 妙。我还有个学日语的室友,平时可以教我一些翻译基础知识, 这更激发了我的外语学习兴趣。”其实,不仅是专业课程的互补, 与室友的生活日常都由于混寝制度而变得更加丰富。据2017 级 社会学类赵兰溪介绍,她来自地理科学专业的舍友来自新疆,经 常会给室友们捎带些羊肉串、馕等特色美食。同学们在大饱口福 的同时,也增添了情谊。
  为了更好地完善混寝制度,同学们对于生活环境的优化也 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李翔希望活动室能够建设得更富有人文气 息,保证学科广度的同时,尽量多摆放些文学性的书籍。杨潇谦 认为“宿舍环境整洁,设施齐全,充分考虑和兼顾学生的需求,但 我仍然希望学校或者书院层面能够为每间宿舍的阳台加装窗 户,这样不仅让同学们晾衣服时不用担心虫子爬到衣物上,而且 能更好的调节室内温度。”
  全面推进书院制改革的道路上,不论是学校经过慎重思考 的顶层设计,还是书院师生的全身心参与建设,都为学子养成教 育的日臻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可能。相信华师大的学子必能践行 其“学贯中西,汇通古今,融合文理”的理念,在与不同专业同学 的研究讨论中用心投入,逐步磨合,成为兼具传统文化传承与广 阔国际视野的人才;在混寝生活中,同学们能够自主进行跨专业 交流,接触不同的学科话语体系;相信通过书院制改革,同学们 能够进行学科互补,从而对日后的挑战应对自如,成为有思辨、 有担当的人才。 (杜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