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泥新颜:华东师范大学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教研成果展

期次:第1639期       查看:31


李明洁教授为中文系师范生做专题导览

  10 月11 日至10 月25 日,“丹泥新颜”———文化 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 培训计划”华东师范大学印 泥制作技艺研修班教研成 果展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二 楼展厅举办。本次活动由我 校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 所主办,国宝鲁庵印泥制作 技艺传习所协办。  “最值得骄傲的一点 是,这次印泥的制作技艺培 训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群研习计划’首次由 高校承办的活动。”本次活 动的策展人、我校社会发展 学院李明洁老师说:“丹泥 新颜印泥艺术展作为文化 部和教育部主办的非遗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办展能够落户我 校,从侧面体现了我校作为‘双一流’大学较强的学术能力和丰 富的学术资源,它既是一次华美的文化艺术盛宴,也是学员辛 勤成果的展示。”  印泥是印章时染的那一点红(也有少数黑印泥),和书画篆 刻艺术相辅相成,被称为文房第五宝。虽然相对小众,但与对笔 墨纸砚的不懈考究一样,醉心于此的文人雅士,对印泥文化也 是乐此不疲。因此印泥算得上中国最早的“私人定制”。  围绕着“印泥文化传承”这一核心主题,展会着重突出了两 方面:一方面呈现故事,一方面呈现新颜。展厅左侧陈列着大批 印泥与书画文物,右侧则是学员作品,一旧一新,一古一今,文 化传承的薪火在方寸之间流转。  左侧的众多展品中,最有分量的当属“鲁庵印泥”。“鲁庵印 泥”是中国传统印泥中的杰出流派之一,其创始人张鲁庵先生 作为近代篆刻收藏家,对印泥研究颇为深入,曾亲自实验50 余 次并邀请化学家结合古书记载和科学实验制得印泥,获得一致 好评。如今鲁庵印泥也早已列入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宝展出。  作为国宝鲁庵印泥第三代传承人、吴氏潜泉印泥第三代传 承人的李耘萍老师,在向我们提起一生从事印泥行业的感受 时,说了两个字———吃苦。  “这个行业全部要手工做,而且这个原材料都是‘很土’的 东西,就说三种原料之一的蓖麻油,是要拿到太阳底下去晒。 这个晒油,我们当时的油晒在西泠,西泠印社下面的山坡上, 和杭州城边的山坡上,当时我们从上海去收油,要绕很大一 圈。后来改为在仓库顶上晒油,把油放在搪瓷盆里,上面盖个 玻璃,太阳底下晒。看到刮风、下雨我就怕,如果屋顶大风把玻 璃掀掉,水进到油里面,那晒了一年两年的油一下就没有了。 有一次下冰雹,把玻璃都打碎了,我从床上跳起来跑去看,当 时坐到地上是哭都哭不出来,那又能怎么办呢?做印泥真的 苦,光油,就苦到这个程度。”  作为制泥大师,李耘萍老师与众多文人墨客皆有来往,为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定制过“师牛堂印泥”,为著名书法家、书 画鉴定家启功先生定制过“启功印泥”,还为篆刻艺术家韩天恒 先生定制过“豆庐印泥”。当被问到为什么那么苦还坚持了下来 时,李老师诚恳地说:“我是 在他们(众多文人)的支持 下一点一点做下来的,他们 推着我走。虽然我只是一个 工匠,他们真的没有看不上 我,告诉我怎么做东西出来 他们才能要,怎样的东西他 们才喜欢。要说现在怎么有 钱,没有,最大的幸福就是 看到他们用得高兴,他们说 ‘哎,很好!’,我就很高兴。”  李老师将在外国留学 的儿子接回来继承印泥技 艺,“因为没有人接班呀,太 苦了。儿子是看着我吃苦过 来的,想着我已经晚年了, 回来帮我一把。”  关于印泥历史传承的 问题,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 艺传习所常务副所长陈标老师也十分关心,他坚信印泥文化 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封泥出现,经历了水印 和蜜印之后,到了南北朝开始有了印泥,经过了清朝的高度发 展,直到现在,印泥已经融入了我们文化的血脉里。印泥在书 画艺术中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它是书画的眼睛,是书画的神 采,是点睛之笔。”  鲁庵印泥因为“色正均至”、“质细性滋”、“冬暑平和”、“永 不褪色”而备受推崇,这种近乎艺术的印泥,能在纸面上保留长 达五十余年不褪色,因此还被作为博物馆鉴别文物年代的重要 依据。这种恒久,与飞速而轻飘的当下生活形成了对比,在生活 节奏快、文化现象与潮流昙花一现的当下,印泥这种古老而精 致的文化能否传承下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对此,策展人 李明洁老师动容地说:“事实上我们无法断言,这一切还需要经 受时间的检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精致 文化将会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灵魂。因为文化是 编写在我们身体之中的基因密码,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身 份认同。”她说,“印泥是当之无愧的‘雅’文化的代表,印泥之美 是与中国文化密切相连的。它不是一树孤枝,印泥的传承也是 作为一种‘活态’的整体的传承。从印泥之一角我们可以瞥见, 整个中国文化都是息息相关,一脉同根的,而‘印泥之美’也是 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之下,美美与共呈现出来的。”  “我们的印泥不是空气不是粮食,它是艺术里很小但很有 深度的一个东西”,为了推进印泥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陈 标老师认为传承者应该做更多的努力,而青年人应该对传统 文化保持敬畏,“用高等学府的净土来传承文化,这也是一种 敬畏。”因此,陈标先生对我校本次承办非遗研培活动表示了 真诚的感谢,“进了大学之后开展培训,培训了之后又以文化 的形式将成果展现出来,对于我们传承者和能够被熏陶的学 生而言,都是难得的福分。”  最后,李明洁老师说道:“任何一次展会都是文化宣言、表 达与分享。这些古老的东西,当它们停留在博物馆的时候,对 于我们而言只是一种自在的文化。只有当我们真正潜心学习 之后,它们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最后成为我们文化自信 的一部分。” (文/ 杨锐楠曹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