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期次:第1651期       查看:113


  我校作为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重镇,近年来切实贯彻落实中 央相关方针政策,积极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2016 年学校举行文科科研工作会议,提出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 的两大战略即“精品战略”和“智库战略”,着力于不断催生我校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加强为国家和上海战略服务。结合学 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 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深入贯 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助 力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 语体系建设。 理念创新与特色做法(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指导地位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经过努 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马院、上海市重点建 设马院。2017 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与我校签约共建马克思主义 学院。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启动建设华东师大冯 契纪念馆;在我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基础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 牵头,各学院通力合作,推出“中国智慧”课程,落实全面育人 战略。
  (二)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推进“精品战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进精品力 作项目、海外发文项目、跨学科工作坊项目实施力度,助推高 水平成果的培育和产出,助力学术“走出去”。鼓励师生以国家 重大战略和社会重大问题为选题,开展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 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
  加快文献中心和冷战史料中心建设。发挥历史学、古籍整 理的学科优势,学校设立专项,每年投入几百万,加大对文献 史料中心的建设投入,集古籍整理、史料数据库建设为一体, 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为 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支撑。
  探索创新学术评价体系。坚持学术标准与政治标准相统 一,探索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 价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推进中国 气派学术成果的产生与传播。
  1、组织“第四届”思勉原创奖”活动。“思勉原创奖”设立的 宗旨:鼓励人文学科学者潜心原创,创新学术评价体系。本届 原创奖评审在以下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一是采用网络平台实 名投票评价,扩大了参与面;二是在政治把关的基础上将参评 作品的范围扩大到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港澳台学者作品,提升 了影响力。
  2、完善学术分类评价制度。一是实行教学实体单位、科研 机构分类指导和评价;二是建立了按理工科、文科、艺术学 科、思政学科、马克思主义学科等学科门类的分类评价体系, 使学术评价更加充分体现不同领域研究成果的质量、学术品 位、社会贡献和业界影响,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 新性和社会价值,引导教师从重视数量和指标走向重视质量 和贡献。
  3、推动大报大刊论文纳入校职称评审条例。在充分征求意 见的基础上,将媒体论文引入学术评价。2017 年6 月23 日校 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重要报刊论文纳入职称评 审认定范围的意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 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表的一定篇幅的理论文章和智库成果 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并在今年正式实施。
  4、组织召开专题论坛。2016 年5 月,组织全国部分高校文 科处处长举办“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管理论坛,12 月召开“探索实践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术评价体系构 建”学术研讨会。
  (三)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推进改革开放40 年、建国70 年、建党100 年“三大系列” 研究。依据市委宣传部“三大系列”研究的要求,在全校范围内 进行摸底,遴选首席专家,组织研究团队,聚焦重大理论与实 践问题。一是积极组织申报市哲社“三大系列”课题。全校共申 报21 项,最终立项9 项,其中重点项目2 项,一般项目7 项。二 是对立项课题进行配套资助,助推产出优秀成果;三是自立 “三大系列”研究项目。经组织专家评审,4 个项目获得校内资 助。四是加强“三大系列”项目的跟踪管理。不定期举行项目沙 龙,抓好项目研究进度,力争按时高质量结项。
  推进国际期刊建设,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2016 年5 月以 来,在学校相关部门与院系的共同推动下,我校主办并在国内 外公开出版的文科类英文期刊已达5 种,此外,我校中文系创 办的《文艺理论研究》正在推进国际化进程,力争几年内进入 国际 AHCI检索系统。
  (联合)建立海外研究中心,服务学术“走出去”。近年来,我 校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 Jo RISS),我校冷战国际史 研究中心(周边国家研究院)在美国威尔逊中心设立冷战研究 工作室,俄罗斯研究中心在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设立工 作室,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2017 年与上海纽约大学联合 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历史·经济·文化联合 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历史、经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
  (四)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智库建设。通过设立智库项目、将 智库成果纳入科研实绩奖励范围、加大对优秀智库和在智库 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研究人员的奖励等方式,激励我校科 研人员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重点 加强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周边国家研 究院等建设,争取尽早进入国家高端智库行列。整合我校优势 学科力量,组建“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打造国家和地方特色新型智库,为“一 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上海自贸区建设、上海科创中 心建设等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成效经验与未来方向(一)近年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成绩科研项目和经费保持稳定增长。近年来,我校哲学社会科 学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共获批164 项,项目立项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十二。教育部人文社科年度 项目共获批131 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 度项目共获批72 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年度项目共获批122 项,位居上海高校第一。五年来文科 到校课题经费总额5 亿元,比“十一五”期间2.3 亿元的总额翻 了一番还要多,年增长率超过10% ,其中2015 年首次突破亿元 大关,2016 年接近1.3 亿。
  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在2015 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七届人 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共获奖19 项,获奖总数全 国高校排名第十一。在2016 年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评奖中,我校共有20 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 第二。五年来,我校共获上海社科成果奖101 项,上海高校排名 第二。2015 年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评选中,我校 8 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位居上海高校第二,为我校历届最好 成绩。2017 年第十一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评选中,我 校5 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 项,一等奖数量为历届最多。
  智库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我校先后有114 篇决策咨询 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53 篇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 导批示,其中18 篇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还有一些成果被 《成果要报》《高校智库专刊》等内参采用。“新华—上普并购指 数”“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中国城市休闲化指 数”等多个指数定期发布,在相关领域形成较大影响。新增“周 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两个上 海高校智库,积极为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8 家智库入 选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目录。
  国际化不断推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 度也不断增强,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 al Sci ence Indi cators,简称 ESI)2017 年3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校社 会科学总论( Soci al Sci ences, General)首次进入 ESI全球前1% 。
  服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思勉原创奖” 成功举办4 届评选活动,对于推动学术评价机制改革和创新、 推进学术研究创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学界的广泛 认同,也得到了包括《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网、光明网 在内的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影响力在国内学界不断提升。
  (二)未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主要方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的意见》,不断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努 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按照市委宣 传部部署,我校将每年投入资金,实施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 程,组织开展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和前沿问题基础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全局性研究、系统性研 究,产出一批原创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
  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服务的能力。建立社会科学研究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拓 展科研管理服务的功能,提升我校智库、跨学科团队等建设能 级,积极服务国家和上海改革发展战略。启动文科科研创新平 台建设,推进社会调查与数据中心建设,以人文社科数据的获 取、共享、整合、增值创新为抓手进行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实 验室建设等,整体上推动我校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助 力构建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思想理论平台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的构建。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史料研究中心。以现有的 文献研究中心和历史文献史料中心为基础,发挥我校文献史料 数据库、方法论和研究专长,为跨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 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基础。
  做好“三大系列”立项项目的中期管理,做好新一批“三大 系列”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依托“三大系列”课题、重大项目 凝练精品文章。积极动员组织改革开放40 周年、马克思诞生 200 周年征文和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继续推进“思勉原创奖”工作,举行系列咨询会,听取专家 意见,对相关评审环节做出调整,争取让该奖项更有影响力。 定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高端论坛,打造国内知名论坛,为 构建评价体系作出贡献。
  加强国际期刊建设,加快推进海外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已 有英文期刊的建设,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加快《文艺理论研 究》等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力争尽快进入 AHCI检索系统;依托 优势学科,再创办若干国际化期刊,提升我校国际学术话语权。
  推动已有海外工作室转化为海外研究中心,并在德国、越 南、非洲、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海外研究中心。举 办相关学术会议,编写相关读物,翻译相关研究成果,传播中 国学术界声音,传播中国故事。
  继续实施“精品战略”和“智库战略”。继续推进精品力作 项目,助推高水平成果的培育和产出。增大对已退休资深教 授的资助和鼓励。引进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加强对青年人才团队的培育。启动跨学科青年创新团队支持 计划,鼓励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出精品,出大作;鼓励应 用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对接社会需求,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加强对冷门学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古籍整理、古代文字 等方面研究的支持。
  瞄准“一带一路”、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战略、长江经济带建 设、上海自贸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推进“一带一路” 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国家 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建设;着力加强课程 与教学研究所、俄罗斯研究中心等基地智库方向转型。不断提 升我校智库建设水平和影响力,为国家和上海发展提供华东 师大智库方案。 (社科处)